“消失”的国宝,都去了哪里?
来源:湖南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5-21 21:01:48

落叶归根,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怀

无论漂泊多远


(相关资料图)

故乡是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

而中国的文物也是一样

在漫长的岁月中

他们流入异国他乡

至今未能回家

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

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

他们去了哪里

又何时才能归家

中国文物,颠沛流离的一生

许多人都知道我国不少文物都流落异国,但很少有人知道,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。

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称,在全世界47个国家,至少218家博物馆中,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。而民间的私人收藏量,竟是这个数字的10倍。

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类型相当丰富:有瓷器、 铜器、玉器、字画、木雕、甲骨、家具,甚至还有整体书房和整座墓葬。

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

据说,这是明末大将祖大寿的墓葬。除棺椁、尸身之外,墓前石像生、墓门、石五供和墓冢等部分,都于1919年被古董商乔治·克劳弗斯代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购

文物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,时代完整,种类齐全。

无论是数字之庞大,还是种类之丰富,都让任何一个中国人震撼不已。

而这些文物是为何离开了故乡,流浪在外?

战争掠夺

文物流失最主要的途径是战争掠夺和代理征集。

战争抢劫主要有三次:第二次鸦片战争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。

1860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,英法联军攻入北京,侵占圆明园后,在圆明园中大肆抢劫掠夺,能搬走的就装箱运走,搬不走的就全部砸碎,甚至还放火烧毁证据。

这还没完,40年后,也就是1900年,八国联军攻陷北京,这次他们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搜寻和掠夺,上到故宫、颐和园、圆明园,下到官府、寺庙,绝不放过任何一处。

圆明园遗址

没有几个文物能幸免于难。其中,收藏于圆明园的《永乐大典》,在这两次抢劫中不是被运走,就是被大火烧毁,原本8000册的《永乐大典》仅剩下了64册。

《永乐大典》,北京昌平十三陵博物馆馆藏定陵出土文物

而文物们经历的劫难还没止于此,1937至1945年,日本军队攻入中国,期间带走了大量的文物。

例如河南安阳殷墟,便有大批甲骨、青铜器被掳走,日本也因此成为中国之外收藏商代甲骨文最多、青铜器最好的国家。

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内雕刻甲骨文的立柱

代理征集

用白话翻译一下,其实就是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等机构和个人通过“中介”获取中国的文物。

而这些“中介”会通过官员、古董贩子、当地百姓、或者去现场等各种渠道拿到中国文物。

因为这种方式而“受害”的文物非常多,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敦煌莫高窟。

敦煌莫高窟

1900年,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,几乎在同一时间,地处中国西域的文物却意外地重见天日。

那一时期,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开启了一扇尘封许久的门,这个门内藏着5万多件文书、纸画、绢画等文物,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。

1907年,斯坦因拍摄的藏经洞照片

而这一消息的流出,吸引的不是清政府的重视和保护,而是一批又一批闻风而来的外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。

1907年,在它被发现的七年后,一位名叫斯坦因的英国探险家来到此地,通过“忽悠”和贿赂王道士,将24箱写本和5箱艺术品带回了英国。

一年后,1908年,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敦煌,以600两银子为代价,又换取了一万多件敦煌文书。

伯希和正在藏经洞里挑选经书

等到清政府反应过来的时候,已经没剩下多少文物了。经过英、俄、法、德等国代理们的“征集”,五万件的文物流失了四万多件,它们以各种方式被外国人带出国。

何以为家?

中国的流失文物以英、法、美、日四国的博物馆收藏居多,这其中不乏国宝级别的文物。此外还有加拿大、俄国、德国等国家藏有中国文物。

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重要欧洲博物馆

图源:应妮《中国流失文物的漫漫归程》

因为藏有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实在是太多了,难以一一列举,在此就挑些“国宝级”的文物着重介绍。

英国

大英博物馆拥有3万件中国文物,堪称“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”。

大英博物馆

其中最为著名中国书画藏品当为《女史箴图》,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,原画早在唐代就不知所踪了。

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唐朝的摹本,因为神韵接近被奉为经典。南宋摹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。

唐代摹本原来存放于紫禁城,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,它也未能逃脱魔爪。3年后,它以25英镑的价格被“卖”入大英博物馆。

女史箴图(局部)

因参考日式折屏的形式,《女史箴图》被拦腰截断;后来又在表面加入的像薄膜一样的酸性物质,更导致多年之后,画卷出现干裂、掉粉现象,损坏严重

因为太脆弱,每年只公开展出一个月

前面提到过,莫高窟的不少文物都被带至海外,其中许多就流入了大英博物馆,现藏240多幅藏经洞绢本和纸本绘画。

其中最为出名的为藏经洞藏品《引路菩萨》,为晚唐时期所作,画中描绘了菩萨为死去亡灵引路升往天国的场景。

《引路菩萨》

此画色彩妍丽,人物娴雅而又不乏豪门贵气

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,还陈列着一尊辽代的三彩罗汉坐像,他于河北易县的山洞中被发现。

他与真人等大,紧锁的双眉,忧郁的神色,透露出阿罗汉对现世苦难的反省和对芸芸众生的怜悯。

三彩罗汉坐像

同类型的罗汉像,目前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,可惜的是,这十尊目前都藏于海外。

商双羊尊是大英博物馆青铜器的代表,通体饰鳞纹,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。

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两件双羊尊之一,另一件则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。

商代的双羊尊

由两只背部相连的羊组成,羊角弯曲,羊背相连,托起尊筒

有意思的是,羊的身上长的不是羊毛,而是鳞片

此外还有大英图书馆、印度事务部图书档案馆、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等等,均存有中国文物。

法国

法国是欧洲仅次于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中心: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在数万件;吉美博物馆馆藏文物中,中国文物占其藏品总数一半以上。

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

吉美博物馆的“镇馆之宝”,是元代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。

元代蓝釉制品传世极少,全世界不过十余件,而这种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遗世不过五件。

除吉美博物馆外,颐和园与扬州博物馆各有一件。

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

吉美的这件釉色纯正、饱满、均匀,且不说艺术成就,单就技术而言,此器标志着高温蓝釉的烧造成功,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,意义非凡。

另一件“镇馆之宝”是青铜器象尊。

它是体长近1米的商代青铜礼器,是目前全球所知动物型尊中的最大者。

这件象尊从中国流出的时间已难确定,甚至在上世纪初,一度被法国学者误判为 “缅甸或高棉的雕塑”,直到1922年才被纳入“中国雕塑范畴”。

吉美博物馆的青铜象尊,出土于湖南地区

除卢浮宫和吉美博物馆外,法国国家图书馆、枫丹白露宫和赛努奇博物馆均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。

这其中有不少是圆明园珍宝。

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》,这是一套反映了圆明园当年盛况的画册,于乾隆元年,宫廷画师沈源、唐岱根据圆明园实景绘制。

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坦坦荡荡

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,更是存满了从圆明园抢来的东西,例如青铜鎏金佛塔、景泰蓝麒麟等等。

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,有很多中国文物

图源:中华遗产 2009年02期

美国

美国许多家博物馆收藏着中国的文物。

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、波士顿美术馆、费城博物馆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、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、纳尔逊-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等等。

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重要美国博物馆

图源:应妮《中国流失文物的漫漫归程》

宾大博物馆藏有唐代昭陵六骏石刻中的“飒露紫”和“卷毛騧”(quán máo guā)。

“六骏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、转战沙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。

因唐太宗非常喜爱这六匹马,于是令画家阎立本先把“六骏”形象画出,然后再让石刻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。

西安碑林博物馆里陈列的唐代昭陵六骏石刻

“飒露紫”和“拳毛騧”是复制出来的

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,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、性格

1914年,这“二骏”被国内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.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,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“明星”。

飒露紫

“飒露”在突厥语中是勇健的意思,它是六幅石雕中唯一一个带有人物的

说到阎立本,就不得不提它的《历代帝王图》,现存于波士顿美术馆。

它作于唐朝初年,是表现古代帝王生活的人物画。

画中一共包含了13个帝王和他们的侍卫,帝王的头上写有他们的庙号、姓名和在位年数。《历代帝王图》代表了初唐时期人物画的最高水准。

《历代帝王图》(局部)

唐代阎立本画作,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

共有十三位帝王形象:前汉昭帝、汉光武帝、魏文帝曹丕、吴主孙权、蜀主刘备、晋武帝司马炎、陈宣帝陈顼、陈文帝陈蒨、陈废帝陈伯宗、陈后主陈叔宝、北周武帝宇文邕、隋文帝杨坚、隋炀帝杨广

美国似乎非常“钟爱”中国古代绘画作品,除了《历代帝王图》,还有《五色鹦鹉图卷》。

该画由是宋徽宗赵佶创作,就是那位当皇帝不太行,但是画花鸟一绝的皇帝。

他的笔触细劲工致,画面右侧是他标志的瘦金体题诗,也藏于波士顿美术馆。

五色鹦鹉卷图

还有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,为宋代摹本;南宋陈容的《九龙图》;张萱的《捣练图》,为宋徽宗摹本,这些以及其他画作都存放于美国各大博物馆。

《九龙图》(局部)

《九龙图》是南宋画家陈容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淡设色画作,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

画中九条猛龙身形矫健,势不可挡

图源: 中华遗产 2017年08期

日本

1945年10月,抗日战争结束不久,南京国民政府着手调查文物被掠和损失的情况。

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,被劫、遭毁的公私文物共计360多万件,这还只是粗略的计算。

这其中的许多文物都流向了日本的博物馆或成为私人收藏。东京国立博物馆,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多件。

东京国立博物馆

这个博物馆里有不少天龙山石窟的文物。

天龙山石窟包括东魏至唐代各时期所开凿的24个石窟,雕刻有200多尊佛像、菩萨像等等。

太原天龙山石窟

1920年代,日本古董商山中商社勾结当地和尚,短短几年就将石窟的石刻尽数盗卖。

《如来倚坐像》天龙山第21窟

《菩萨头像》天龙山第14窟

说到国宝级文物,不得不提“曜变天目茶碗”,源自我国建窑(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)。

所谓“曜变”,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,圆点呈黄色,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,呈彩虹般的光芒。

曜变美丽至极,日本人形容该茶碗都是用“碗中宇宙”这种词,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。

曜变天目碗,转动时仿佛能看见星空。

曜变天目碗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,如何传入日本已经无法考究了。

世界仅存完整的三件宋代曜变天目茶碗,都藏于日本,被列为日本国宝,每十年展出一次

还有半只出土于杭州

此外还有许多字画,都是旷世名作,像李迪的《红白芙蓉图》、王羲之的《丧乱帖》等等,目前都藏于日本。

《丧乱帖》

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草书书法作品,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

泉屋博物馆、松冈美术馆、根津美术馆、正仓院等地也都藏有中国文物。

拿走文物容易,拿回来却不易。

当我们站在外国的博物馆,看到祖国的文物,心中是说不出来的滋味。

但文物回家谈何容易,如何界定流失文物的“非法” 和“合法”,双方都各执一词。

无论如何,我们都期望文物能早日回归故乡。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海峡手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  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